【羊斟惭羹成语注释】“羊斟惭羹”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自己的过失或错误时感到羞愧难当,尤其是因自己的失误导致他人受苦或蒙受损失时所表现出的内疚与自责。这个成语不仅富有历史感,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一、成语来源与故事背景
“羊斟惭羹”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羊斟在一次战役中因个人私怨而故意让主帅误入敌军埋伏,结果导致战败,士兵伤亡惨重。事后,羊斟面对同僚的指责,感到无比羞愧,甚至对一碗羹汤都感到无颜下咽,因此有了“羊斟惭羹”的典故。
二、成语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羊斟惭羹 |
拼音 | yáng zhēn cán gēng |
出处 | 《左传·宣公二年》 |
含义 | 形容因自身过错导致他人受害,内心深感愧疚,连最简单的食物都无法下咽。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责任与悔恨的情感。 |
近义词 | 自责内疚、悔不当初、羞愧难当 |
反义词 | 心安理得、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
三、成语使用场景
1. 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悔恨。
2. 日常生活中:可用于表达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感到深深自责。
3. 教育场合:作为道德教育的案例,强调责任感与担当的重要性。
四、成语文化价值
“羊斟惭羹”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错误时应勇于承担,而不是逃避。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诚信、责任和道德的高度重视。
五、总结
“羊斟惭羹”这一成语,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情感真挚。它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是对社会道德的一种呼唤。通过了解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能在现代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修养与责任感。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基于历史文献与文化背景进行整理与分析,旨在提供准确且易懂的成语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