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的意思】“始作俑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第一个做俑的人”,原指古代用陶土或木头制作人形陪葬品的人。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首先做某件坏事或引发某种不良后果的人”,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带头制造混乱、引发问题的源头人物。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始作俑者 |
拼音 | shǐ zuò yǒng zhě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本义 | 最早制作殉葬用的俑的人 |
引申义 | 首先做坏事或引发不良后果的人 |
用法 | 贬义词,用于批评或指责 |
近义词 | 首恶、罪魁祸首 |
反义词 | 善举者、正道之人 |
二、使用场景
“始作俑者”多用于描述在某种不正当行为或事件中,最先发起或推动的人。例如:
- 社会事件:某起网络谣言的传播,背后往往有“始作俑者”。
- 企业管理:一个公司内部腐败现象的出现,可能源于某个高管的带头行为。
- 历史事件:某些战争或政治动荡,往往有“始作俑者”挑起事端。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1. 不要用于中性或正面场合:因为该词具有明显的贬义,不适合形容好人或正面行为。
2. 避免滥用:不能随便将任何人称为“始作俑者”,需有明确的“引发问题”的事实依据。
3. 语境要清晰:使用时应结合上下文,确保听众能理解其贬义含义。
四、总结
“始作俑者”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源自古代丧葬习俗,后被赋予了深刻的道德批判意义。它提醒人们,任何不当行为的开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谨慎行事,避免成为“始作俑者”。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它,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