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宝藏问答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何处

2025-09-16 00:16:41

问题描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何处,蹲一个大佬,求不嫌弃我的问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6 00:16:4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何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的一句名言,常被用来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它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生活中同样被广泛引用和应用。

一、出处考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其中,“豫”通“预”,意为预先谋划、准备。“立”指成功或建立;“废”指失败或一事无成。整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如果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虽然“豫”与“预”在古文中意思相近,但严格来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后人根据原意进行的改写或通俗化表达,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语义解析

词语 含义 解释
凡事 所有的事情 指一切事务或行为
预先、准备 提前规划、设想
成功、建立 达到目标、有所成就
不预 没有准备 缺乏前期谋划
失败、荒废 无法实现目标

这句话强调的是:提前规划、充分准备是成功的关键,缺乏准备则可能导致失败。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国家治理中,都应重视事前的筹划与准备。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内容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礼制的阐述。《中庸》作为《礼记》中的重要篇章,主张“中和之道”,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儒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谋定而后动”的推崇。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应用领域 应用实例 启示
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 有计划的学习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工作 做项目前制定方案 有助于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生活 规划日常开支 可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压力
国家治理 政策出台前调研 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五、总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源于《礼记·中庸》,但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准备与成功”关系的经典表述。它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挑战时游刃有余,实现真正的“立”。

项目 内容
出处 《礼记·中庸》
原文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释义 有准备则成功,无准备则失败
现代意义 强调计划与准备的重要性
应用领域 学习、工作、生活、治理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格言,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谋略与行动”关系的深刻思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