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自何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的一句名言,常被用来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它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生活中同样被广泛引用和应用。
一、出处考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其中,“豫”通“预”,意为预先谋划、准备。“立”指成功或建立;“废”指失败或一事无成。整句话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如果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如果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虽然“豫”与“预”在古文中意思相近,但严格来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后人根据原意进行的改写或通俗化表达,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语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 | 解释 | 
| 凡事 | 所有的事情 | 指一切事务或行为 | 
| 预 | 预先、准备 | 提前规划、设想 | 
| 立 | 成功、建立 | 达到目标、有所成就 | 
| 不预 | 没有准备 | 缺乏前期谋划 | 
| 废 | 失败、荒废 | 无法实现目标 | 
这句话强调的是:提前规划、充分准备是成功的关键,缺乏准备则可能导致失败。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生活还是国家治理中,都应重视事前的筹划与准备。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内容多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礼制的阐述。《中庸》作为《礼记》中的重要篇章,主张“中和之道”,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儒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谋定而后动”的推崇。
四、现代应用与启示
| 应用领域 | 应用实例 | 启示 | 
| 学习 | 制定学习计划 | 有计划的学习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 
| 工作 | 做项目前制定方案 | 有助于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 
| 生活 | 规划日常开支 | 可避免不必要的经济压力 | 
| 国家治理 | 政策出台前调研 | 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 
五、总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源于《礼记·中庸》,但其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准备与成功”关系的经典表述。它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挑战时游刃有余,实现真正的“立”。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礼记·中庸》 | 
| 原文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 释义 | 有准备则成功,无准备则失败 | 
| 现代意义 | 强调计划与准备的重要性 | 
| 应用领域 | 学习、工作、生活、治理等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格言,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谋略与行动”关系的深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