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故事来源是什么】“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使用,在现代也常用来鼓励人们保持谦逊的态度。
一、
“不耻下问”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篇,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评价。原文如下: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意思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称孔文子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学问浅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为‘文’。”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不耻下问”强调的是一个人在求知过程中应保持谦虚,不怕向他人请教,尤其是向那些看似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种精神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在士人阶层中被高度重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原文句子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出处作者 | 孔子(记录者为其弟子) |
成语含义 | 谦虚好学,不以向地位或学问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
使用场景 | 鼓励学习态度,表扬他人虚心求教的精神。 |
现代意义 | 强调谦逊和开放的学习态度,避免因自满而失去进步机会。 |
相关人物 | 子贡、孔文子、孔子 |
三、延伸思考
“不耻下问”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领域,向他人请教并不丢脸,反而是智慧的表现。因此,学会“不耻下问”,不仅能提升自我,也能促进团队合作与社会交流。
通过了解“不耻下问”的出处和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学习和修养的重视,也能在今天生活中应用这一精神,培养更加开放和谦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