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是什么意思】“木秀于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子罕》:“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莫知而辍。”后来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也有类似表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意思是: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把它吹断;土堆高出堤岸,水流就会把它冲垮。比喻人或事物如果过于突出、显眼,就容易招致非议、嫉妒甚至打击。
一、
“木秀于林”原意是树木高出树林,会受到风的摧残。引申为一个人如果才华出众、表现突出,往往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也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和攻击。这个成语常用来告诫人们不要过于张扬,要懂得低调行事,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木秀于林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原意 | 树木高出树林,风会将其吹断 |
引申义 | 才华出众者易遭嫉妒或打击 |
使用场景 | 提醒人要低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 |
相关成语 | 鹤立鸡群、出类拔萃、锋芒毕露 |
警示意义 | 过于突出可能引发负面后果,需学会隐忍与谦逊 |
三、延伸理解
“木秀于林”不仅是一种人生智慧,也反映了社会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人们对强者往往抱有复杂情绪,既有敬佩,也有嫉妒。因此,在职场、生活中,如何平衡“表现自我”与“保持低调”,是一门重要的处世艺术。
总之,“木秀于林”提醒我们:才华固然重要,但如何运用才华、何时显露、何时收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